(108/04/21)脊椎動物有非常多樣的棲息環境及生活方式,且表現出許多不同的生理功能及行為模式,這些生活史適應策略都與動物本身的內外部形態結構以及演化起源相關。比較解剖學便是從解剖學的觀點介紹各類脊椎動物的內部形態結構及功能,比較各類脊椎動物之間的形態及功能異同,並延伸探討其生活史適應及演化起源關係的一堂課。動物的種類龐雜,這堂課的教學往往需要大量的材料。本次校外教學選定位在宜蘭縣頭城鎮的大溪漁港,除了讓學生學習魚種基本外型辨識之外,也收集一些後續解剖教學所需的材料。
出發前巫奇勳老師對學生說明本次戶外教學注意事項及規定
抵達大溪車站合影
本次戶外教學特別邀請本系系友陳志勇老師 (小開)協助;陳志勇老師本身為貝類專家,從在本系就讀期間開始因研究所需,長年在大溪漁港漁獲中翻找貝類,對附近海域的底棲生物相當熟悉。
陳志勇老師向同學介紹採獲的魚類
大溪漁港有不少漁船採行底拖網漁法。底拖網漁法是將魚網沉降到海底拖行,捕撈棲息於海底底層魚蝦蟹類。由於蝦類也是目標漁獲之一,底拖網網目通常較小,拖網經過之處大大小小的海洋生物都會被一網打盡,因此漁獲的組成物種非常龐雜,即使漁民將有經濟價值的漁獲挑出後,剩下的物種仍舊非常豐富。
陳志勇老師帶領同學在下雜魚堆翻中找特殊深海動物
於魚獲中找到的深海等足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