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2024年海洋生物學與實習

今年的海洋生物學與實習課程於6月23日至28日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舉辦,課程內容涵蓋野外觀察、展場導覽、古生物學、海洋生態、生物生理及環境保育等多個主題,由館內教授、研究員及資深導覽員擔任講師。課程兼顧理論與實務,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海洋生物學知識,還透過實地觀察與參訪接觸到標本典藏、水族館管理以及海龜救傷的運作,激發學生對相關研究的興趣。

這門課不僅在於課程的多樣性與實用性,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能夠向國內頂尖的海洋生物學家學習,引領未來有志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學生們充實專業知識,並了解海洋保育及教育的運作。

 

本年度的課程首次將浮潛觀察安排在第一天,讓一些對海洋陌生的同學們能夠直接與海洋接觸,有助於後續幾天與老師們的互動及學習。

 

後壁湖保育區浮潛

 

豬在宿舍區自由活動且不畏人,許多同學是第一次近距離與豬接觸

 

嚴宏洋特聘教授是魚類感官研究的大師級學者。嚴教授在短短三小時內將原本艱深的神經科學與極具創意的實驗設計以生動、輕鬆、有趣的方式與同學分享。

 

每日課程結束後,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可以到附近的龜山觀賞日落,龜山觀景台可以遠眺中央山脈南端、四重溪及保力溪,是課後放鬆心情的好所在。

 

課程第4天安排到海生館展場內參觀,除了讓同學們在緊密的課程中間能夠稍微放鬆一下之外,也可以在館內直接觀察到前幾天課程中教授們所提到的各種海洋生物活體。

 

李世瑋教授專精於古生物學,在課程中介紹了自然史的發展過程以及系統分類,並帶領同學至海生館展場觀察藍鯨骨骼的分類學特徵

 

台灣唯一的一具藍鯨骨骼標本

 

李宗賢獸醫師帶領學生參觀海龜救傷中心,讓同學們了解海龜所面臨的生存問題

 

從海龜身上及胃取出的各種人類活動衍生的廢棄物。

 

陳德豪副館長海洋塑膠微粒的研究,引導學生反思及力行減塑

 

張容嘉老師帶領參觀標本室,介紹許多難得一見的海洋生物及其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