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大學(UR)所執行「跨島可持續發展教育計畫」(Inter-island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al Program) 聚焦於太平洋島嶼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議題。這是一項跨國合作計畫,以匯集琉球、夏威夷和台灣等島嶼地區的智慧和資源的方式,共同因應這些地區所面臨的挑戰。
計畫的核心目標在於培育新一代的年輕領袖,透過提高學生的意識讓他們成為區域中的積極改變者,使之能夠應對太平洋島嶼地區潔淨能源、原住民權益、貧困問題、環境保護等多樣化挑戰。
這個計畫5種方式來實踐培育年輕領袖的目標:
COIL式教育: 通過跨國線上學習方式(COIL),學生們可以參與跨學科課程。在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專業教師的指導,學生們可以獲得對該地區議題的全面了解。
工作坊: 定期的工作坊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他們更深入地討論計畫中涉及的主題,促進跨文化對話與合作。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孕育創新的解決方案,也加深了參與者對島嶼地區獨特挑戰和共同特點的認識。
實習計畫:由合作夥伴機構致力於提供實習機會,讓學生將課堂知識應用於現實場景中,從而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短期學生交流: 該計畫促進了合作夥伴機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學習。通過沉浸式體驗,學生們第一手了解了不同文化、歷史和可持續發展倡議,加深了他們的互相了解。
座談會:由學生和教師分別展示他們的研究、見解和合作。透過思想和專業知識的交流持續維持合作及提出創新想法。
本計畫在台灣的夥伴機構為中國文化大學及東華大學,2024年在夏威夷舉辦的啟動座談會本校由生命科學系吳賜猛主任及大氣科學系劉清煌主任代表參加。隨後在2024年3月18日至27日之間在琉球舉辦的短期學生密集課程,本系的袁卓希同學是唯一獲推薦參與的台灣學生。這次課程的目標是透過課堂講座及參訪方式讓學生理解及思考有關再生能源、環境、幸福感及共存的議題。袁卓希同學在這次課程中除了新知識的吸收之外,還有很大的收穫是全球化的體認:
「這次旅程中只能用"獲益匪淺"形容。10天9夜的行程雖然不是很長,但已經足以讓我了解到異國的風情、結識不同的朋友、獲得更多的見聞。其中不乏到沖繩本島各地點的實地教學。當中包括美麗海水族館、百名海灘、和平紀念公園等既美麗又教育意義深重的地方。同時在這次旅程中認識到的各種不同友人。亦是極大的獲益。從互相不認識、膽怯地自我介紹、一同遊歷不同的地方、分組討論報告,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了跨越海峽的友誼。在這次交流中,本人不但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更是獲得一段珍貴的友誼。而這次的收穫將會成為我以後繼續走下去的動力,我希望以後會有更多類似機會讓我可以繼續認識不同的文化及環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島可持續發展教育計畫」透過具體且有意義的行動來整合夥伴機構的智慧,本系將持續協力培育致力於太平洋島嶼地區可持續和落實公平未來的全球化公民。
本系吳賜猛主任 (左三) 參與跨島可持續發展教育計畫的啟動座談會
本系吳賜猛主任 (左圖左) 及大氣科學系劉清煌主任 (右圖左) 與正在夏威夷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鍾維軒同學 (右) 合影
課程開幕儀式
袁卓希:在本課程中我在琉球大學內與內自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一同上課,通過幾天的沉浸式體驗,我們在第一手了解了不同文化、歷史和可持續發展倡議,加深了我們的互相了解。另外由教師分別展示他們的研究和見解。令我們透過思想和專業知識的交流
城紅型染工房體驗製作沖繩的傳統工藝
袁卓希:紅型染在沖繩有500年的歴史,這種傳統在沖繩普及地反映在現代沖繩社會中,儼然已成為沖繩的無形文化特色,本人有幸在本工作坊體驗此工藝,機會實屬難得。本工作坊讓我更了解沖繩的傳統文化,可以與本地人有更好的文化對話與合作。更是加深了我對島嶼地區獨特挑戰和共同特點的認識。
於海洋博公園的熱帶‧亞熱帶都市綠化植物園內合影
袁卓希:沖繩地理位置獨特擁有日本本土及台灣本地沒有的特殊生態地域例如黑潮、礁湖等能夠孕育許多生命的地區。在這種獨特的地區能夠學習到平日在台灣觀察不到的事物。海博公園更是把這種情況濃縮並呈現大眾,我在此如此美妙的地方學到的知識更是不亞與課堂上的知識。
同學們在琉球大學熱帶生物圈研究所學院外的合照
袁卓希:該區位於沖繩北部,這片美麗壯闊的海域是專門研究及保育珊瑚的場所。在這裏我們學習到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該地區台灣的氣候很大的差別,導致生物多樣性也不一樣。因此在那裏的保育方法與台灣的也有差別,這次的參觀讓我大開眼界。相信來系上之後會提供更多的機會可以再次到訪沖繩或其他地方,讓我們體驗不同國家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