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2022地球科學系統學術論壇-極端氣候常態化的 永續環境挑戰

3/26理學院主辦「2022年地球科學系統學術論壇-極端氣候常態化的永續環境挑戰」,特邀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鄭明典局長及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吳俊傑院長蒞臨演講, 同時邀請10位專家學者進行分組專題演講,並安排學生壁報論文展示,約有460人次參與本次活動, 會中並贈中國文化大學琉璃獎座及校慶60週年紀念酒給予關家惟董事長,及頒發院傑出校友獎牌給予基龍米克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孟賢董事長。

g

盧光輝院長贈琉璃獎座予關家惟董事長

gd

盧光輝院長頒贈院傑出校友獎牌予基龍米克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孟賢董事長

1

周孟賢董事長發表演說

 

l地科論壇下午進行分組演講,海洋組第一場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楊姍樺助理教授講授「海洋環境改變對珊瑚礁及其微生物的影響」。楊老師長期研究珊瑚上微生物的多樣性及與珊瑚的交互關係,發現「當海洋環境因子改變時,這些共棲微生物族群的組成也會隨之變動,其變動幅度可能受到珊瑚種類,以及珊瑚所處的地點,甚至珊瑚體內的微環境所影響。近年因溫室氣體的排放與氣候變遷等原因,海水水溫增高與海洋酸化現象越來越明顯,這些現象皆被認為將對珊瑚礁造成威脅。近期許多國家正積極投入珊瑚礁的研究,希望能夠找到有助於珊瑚礁復育的方式」。楊老師認為在瞭解珊瑚健康狀態與共棲微生物族群的變動關係之後,未來或許也能透過改變這些微生物的組成,來協助珊瑚適應未來可能的海洋環境。

 

 

h海洋組的第二場邀請到永智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石信智總經理,以「國際邁向淨零碳排放:海洋「藍碳」之潛力」為題,介紹去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 26 屆締約國會議(COP26)中完成的《巴黎協定》規則書。石經理提到「減少碳排放以減緩氣候變遷已成為企業社會責任與永續經營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巴黎協定》架構下,政府機制與自願市場間的制度逐漸整合,碳市場開始蓬勃發展。 為達成淨零排放目標,除了減少與避免溫室氣體排放之外,也必須從大氣移除二氧化碳,因此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則利用林業 (造林、改善森林管理、避免毀林或森林退化),農業(養分管理、改進耕作方 法、有機堆肥、生物碳、畜牧甲烷排放等) 自然方法解決氣候相關挑戰」,具體上的做法包括「泥炭地和溼地的保護與修復、沿海紅樹林修復、潮間濕地修復、以及大型藻類之碳封存等解決方案,促使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並達成永續發展目標」。

 

s生科組第一場演講邀請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黃淑萍助理教授,講授「氣候暖化對爬行動物的生態影響」。「由於爬行動物為外溫動物,體溫容易受外界環境所影響,是氣候暖化的敏感類群」。黃老師彙整針對數種本土爬行類動物的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的物種對氣候暖化的反應有很大的差異;溫度生理及保水能力是影響爬行類動物活動季節長短、棲地利用類型及地理分布範圍的重要因子」。目前黃老師研究團隊聚焦在幾種氣候暖化敏感物種,逐步蒐集幼體及生殖個體之生理資料,希望有助於了解極端氣候(如夏季高溫、乾旱)對關鍵生活史時期的影響。

 

 

 

v第二場演講邀請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林奐宇副研究員講授「氣候變遷下的森林變化與林業調適」。「科技部研究預測,在最劣情境(SSP5-8.5)與理想減緩情境(SSP1-2.6)下,台灣的 21 世紀末平均氣溫可能 上升超過 3.4°C 及 1.4°C」。在這樣急遽變遷的氣候環境下,林老師以臺灣相思樹為例,介紹相思樹最適生長環境的氣候特徵,以及在不同氣候環境下的生長速率差異;進而運用「氣候-林木生長量」關係,從歷史氣候觀測與未來氣候變遷情境資料,找出現行與未來氣候變遷各階段下的最適產區與產量預估,以探討可行的調適措施。

 

瀏覽數: